首页  |  心理  |  朋辈教育  |  心理知识
心理知识分享丨共情的力量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陈钰贞2023-08-28
字号:AAA
快来看看什么是“共情”


哈喽,大家好呀~

相信大家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当你得知考试成绩很差正郁闷时,你的宿友笑嘻嘻地来一句:”谁叫你平时不好好学习。”

当别人跟你聊天令你不悦时,你已经表现出反感,对方还继续喋喋不休。

你将自己视作珍宝的东西分享给朋友时,你的朋友来了一句:“我觉得没什么特别啊。”

又或者是经常出现好心办坏事,不被理解的情况。

以上种种,都是共情能力差的表现。


   什么叫共情?  


心理学上的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在许多学者看来,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用通俗的语言讲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去感同身受地体会另一个人的情感。”


美国共情力专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在他所写的《共情的力量》一书中,把共情定义为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

在定义中,共情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理解”,第二个关键词是“回应”。

这里所说的理解,并不是指单一的、肤浅的、带有强烈主观意愿的理解,而是一个人在基于足够的信息、客观的分析以及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对对方的处境所做出的更全面、更深刻、更不带评判和偏见的理解

理解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人都是自恋的动物,人们容易局限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人们都希望自己说的是对的,人们都更重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人的感受,所以要求一个人摆脱自恋的枷锁,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共情,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


 共情须行动 

共情始于理解,但不仅仅是理解。在《共情的力量》这本书里,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指出,有共情的想法是不够的,还要有共情的行动。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自己理解性的想法和感受转化为实际行动。

举个例子,在宿舍生活中,大家难免会有些小小的摩擦,双方可能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果两个人毫无共情,那么他们要么继续指责对方,要么为了避免争吵而拒绝沟通交流,或者每次遇到敏感问题都选择逃避、迅速转移话题。显然,这些做法并不会改善他们的关系,反而让人如梗在喉,相处起来极不舒服。

如果矛盾的一方或者双方产生了共情的想法,真正理解了对方伤心、痛苦、愤怒的原因,就可以更进一步,在很多小细节上向对方传达共情的心声。

比如,对方正在气头上,说一些很伤人的话,但是你能够接住对方的负面情绪,不被对方吓跑,你能够专心地、耐心地倾听他的控诉,并对他所说的话保持好奇和警觉,能够不带评判地把你真正理解对方的那部分内容表达出来,而不是继续指责对方、转移话题或者保持沉默。


  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第一步:接纳

当你的身边人向你倾吐他们的脆弱的时候,你是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倾听对方的诉说。我们知道,全身心地倾听就是一种接纳,而这份接纳本身对于对方就是一种很好的滋养和爱。而一个无法理解别人、无法接纳别人的人,往往是自己的人生阅历还不够。

第二步:询问

当你的身边人向你倾吐这些内容的时候,你通过不断地发问让对方感觉到,你是真正倾听他的。

第三步:确认对方的感受

设身处地地进入对方的世界,你是能够体会到对方在经历这种事情的时候,他那一刻的感受。

第四步:启发

如果向你倾诉的对象,他是有反思能力的,并且他的痛苦已经充分地被释放了,这时候你可以尝试引导他去看见这个事情的积极面。

当你带着这种启发性的语言,跟对方交流的时候,对方不但感受到情感上被疏解,而且会觉得跟你聊完天以后,在任何一份痛苦当中学会了成长。

以上就是本期的心理知识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小朋在这里祝大家每天都有好心情!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通讯员:陈钰贞]
[指导教师:李华迪]
[责任编辑:杨虹]
快来看看什么是“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