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掌心的森林——感官唤醒心理疗愈艺术展览”成功举办
原创 乐山师范学院新闻文化网 王雨晴2025-05-16
字号:AAA
跨界融合探索艺术疗愈新路径,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5年4月29日,由乐山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艺术、特殊教育、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团队策划的“掌心的森林—感官唤醒心理疗愈艺术展览”在学校沫若图书馆正式亮相。

本次展览以当代艺术为载体,融合地方文化符号与心理学理论,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打破对美、艺术及自我认知的刻板定义,构建了一场“认知重构实验”。

来自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市教育局、市政法委、团市委、市妇联、市卫健委、市民政局、乐山各区县教育局、县域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所在学校、乐山师范学院等相关单位的代表参观了展览。四川省教育厅韩春蓉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方裕,乐山市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刘才能等领导对展览的创新理念与社会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展览设计理念:从“衰败”到“新生”的心灵重塑 

  展览以“颠覆→情绪宣泄→价值重构”为逻辑主线,将“衰败”置于艺术史语境中,挑战“美=完好”的传统认知。通过植物、陶艺、绘画等媒介,引导观众在“摧毁-重建”的参与中,重新定义美的多样性,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对生命无常的掌控感。

微信图片_20250430174343.jpg

策展团队表示,展览灵感源自荣格心理学中的“曼陀罗”象征与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感知对心理疗愈的作用。通过触觉、嗅觉、视觉等多感官联动,观众得以在艺术互动中完成自我觉察与情绪放。

四大工作坊:艺术与心理学的跨界实践

1.植物触觉绘本

参与者通过触摸植物,记录触觉引发的情绪与记忆,并对此进行艺术化表达。工作坊结合正念理论,引导观众在“视觉关闭”状态下,激活触觉的疗愈潜能。

微信图片_20250430174321.jpg

2.触觉的形态

通过捏塑植物陶泥,将内在情绪转化为实体形态。这一环节呼应了行为疗法中的“行为激活”理念,通过揉泥-塑形帮助参与者重建对“不完美”的接纳。 

3.金色油炸之宴

通过对比被油炸的植物残骸与艺术史名画(如梵高《向日葵》),观众在画架上对衰败形态进行再创作。策展团队解释,此设计旨在隐喻“创伤的转化”,并借鉴了艺术治疗中的“象征性表达”手法。

4.植物的曼陀罗

观众在“恐惧埋葬盒”与“新生转化盒”中投递情绪卡片,并在集体画布上留下宣言。该区域以荣格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仪式化行为促进集体潜意识的正向共鸣。 

数据亮点与社会反响

跨界协同:展览汇聚校内外心理专家、艺术家、210余名学生共创者及上百名志愿者,涵盖艺术、心理学、特殊教育等6个学科。

科学支撑:工作坊设计参考了德国心理学研究中“触觉沉浸减少认知超负荷”的结论,以及诸多学者关于艺术疗愈对抑郁干预的实证数据。

社会价值:开展以来吸引逾千人次参与,衍生出的“植物盲盒”“情绪卡片”等文创产品,成为观众延续疗愈体验的载体。

结语:从展览到行动,构建心理健康生态

本次展览不仅是艺术实践,更是一场社会实验。正如策展团队所言:“我们试图证明,图书馆可以是心理疗愈的‘急诊室’,而每个人都能成为自我认知的‘重塑者’。”未来,乐山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计划联合四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将此类模式推广至更多大中小学校,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  

图片来源均由乐山师范学院提供

[责任编辑:杨虹]
跨界融合探索艺术疗愈新路径,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