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由唐山师范学院青芒辅导员工作与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心幕初启·剧绘人生”心理剧大赛圆满落幕。六部聚焦大学生生涯能力提升的原创心理剧,以艺术化表达呈现大学生在学业压力、社交焦虑、情感困境中的蜕变,共同勾勒出当代大学生生涯能力提升的核心图谱。
认知能力:在《陷阱》《你不需要和别人一样》中,学会甄别信息真伪、锚定自我定位;
人际交往能力:从《宿舍风波》《破茧》中,掌握沟通技巧、培育包容心态;
心理调适能力:通过《cure》《光与影之间》,理解心理规律、破除病耻感、主动寻求帮助。
剧目一:《陷阱》 筑牢防骗防线,守护成长之路
这部四幕剧以极具张力的场景还原大学生小何深陷网络兼职骗局的全过程,从“高薪兼职”诱惑到被骗后心理崩溃,层层剥开诈骗分子的话术陷阱。兼具警示教育与心理疏导功能,既还原诈骗套路助力校园反诈宣传,又通过“及时报警+心理支持”的结局,传递“受骗后积极求助”的正确观念,呼吁大学生提升信息甄别能力,筑牢心理防护墙。
(来源:青芒辅导员工作室;剧目:《陷阱》)
剧目二:《宿舍风波》 在碰撞中理解,于沟通中成长
一场因追剧笑声引发的宿舍大战,揭开了当代青年“自我中心化”社交症结。从电脑资料丢失的误会到肢体冲突,剧作通过“冷战-对峙-谈心会”三阶段冲突升级,暴露出沟通断层如何摧毁团队凝聚力。当角色们最终用“非暴力沟通公式”解开死结时,观众席响起热烈掌声——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情绪管理课,更揭示了职场未来必备的冲突转化能力。
(来源:青芒辅导员工作室;剧目:《宿舍风波》)
剧目三:《破茧》 直面矛盾困境,实现关系重生
该剧以诗化隐喻展现宿舍关系从压抑到破冰的蜕变之旅。积怨如同厚重蚕茧包裹每个角色,而一场坦诚的“深夜卧谈会”化作破茧利刃。敏锐捕捉“想说却不敢说”的社交顾虑、“怕冲突而隐忍”的心理负担,和解时的泪水与拥抱唤起观众对“勇敢直面问题”的共鸣。以“破茧”为隐喻,揭示人际关系中冲突的必然性与建设性,强调“正视矛盾而非逃避”的重要性,展现通过沟通实现自我与关系双重成长的力量,为处理亲密关系提供启示。
(来源:青芒辅导员工作室;剧目:《破茧》)
剧目四:《你不需要和别人一样》 挣脱比较枷锁,寻获自我节奏
以小洋加入多个社团后陷入“无效忙碌”的迷茫为切入点,通过课堂分享的对比、亲友的劝慰,展现大学生从“盲目跟风”到“自我觉醒”的认知转变,以花园中“每朵花独特绽放”的隐喻点明主题。直击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同辈压力”与“自我认同危机”,鼓励大学生在多元选择中坚守自我,构建健康的自我价值体系。
(来源:青芒辅导员工作室;剧目:《你不需要和别一样》)
剧目五:《cure》 驱散心理阴霾,拥抱生命之光
四位性格迥异的大学生构成当代心理困境的微缩图谱,从讨好型人格到情绪崩溃,剧作将晦涩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光谱图”“感官着陆”等可视化戏剧动作。当角色们围坐传递解压玩偶时,台下悄然响起抽泣声——这种朋辈疗愈的力量,恰是未来职场抗压能力的预演。以专业心理干预知识为支撑,通过角色互动展现“自我接纳”“拒绝过度比较”“重建生活视角”的治愈过程,呼吁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勇于寻求帮助。
(来源:青芒辅导员工作室;剧目:《cure》)
剧目六:《光与影之间》:穿越抑郁迷雾,携手走向希望
冷暖灯光交替中,抑郁症患者晓妍的挣扎与救赎牵动所有观众的心弦。从轻生未遂到药物干预,从逃避课堂到重拾论文,剧作用纪录片式的真实感破除心理病耻感。辅导员的耐心引导、室友的不离不弃,让观众感受到支持系统对心理康复的关键作用。以真实笔触撕开抑郁症的神秘面纱,打破“心理问题=矫情”的偏见,通过“就医治疗+社会支持”的积极结局,传递“抑郁症可治愈”的信心,呼吁校园构建全方位心理帮扶网络。
(来源:青芒辅导员工作室;剧目:《光与影之间》)
本次心理剧大赛通过艺术化的生涯叙事,将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挣扎与突破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舞台故事,既展现了当代青年在学业压力、社交焦虑、价值迷茫中的心灵图景,也为生涯能力提升提供了多元解决方案——从识别风险(《陷阱》)到化解冲突(《宿舍风波》《破茧》),从认知自我(《你不需要和别人一样》)到疗愈互助(《Cure》《光与影之间》)。每一部作品都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大学生在时代浪潮中的成长印记。
本次活动通过“观剧—共情—反思—行动”的链条,引导青年学子在直面问题中锤炼抗挫折能力、沟通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为未来生涯发展筑牢心理根基。正如青芒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曹丽君老师所言:“这些作品不是问题的终点,而是行动的起点,成长路上难免有阴影,但只要勇敢面对、积极求助,终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光芒。”
(图片均由唐山师范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