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养》是由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著作的。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和西方文学。1986年3月6日,朱光潜逝世。
我看了其中的一篇文章叫做《谈青年的心理病态》,感觉很有启发,于是在这里与之分享。
朱先生根据在教书任职时的观察,观察了大学生心理所存在的毛病。从毛病何在,毛病来源以及毛病医治做出解释与分析。
首先分析了在家庭、社会国家和学校对于青年人的影响。家庭上,与家庭的隔绝,导致他们在情感上得不到家庭的温慰,在学业品行上得不到家庭的督导。社会国家上,其一青年人凭自己的单纯心理,对于复杂的社会不能了解,建造的难于立即实现的社会理想与现实背道而驰,使他们处处感到碰壁,这也就导致失望、惊疑、悲观等情绪源源而来。其二,青年人富于感受性,少定见,好言是非而不真能辨别是非,随流俗转移,社会腐浊,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跟着腐浊。对于青年人少定间,好言是非而不真能辨别是非这一点,我真是深有体会,学校里的同学跟着怎样同伴就会不自觉的被同伴的思想同化,不管是好的坏的、对待错的,那种三观逐渐地趋于同化。不仅是来自紧密接触的同伴还有网络上各个娱乐平台所传播的畸形的审美主流以及价值观逐渐带偏了当代大学生。学校上,师生的精力都集中于上课,对于教做人的道理不讲究。这导致优秀青年的彷徨和劣质青年的放纵这两个极端。其中提到“群育“这一概念,群育一直在我国缺乏,在学校的社会生活之少,导致中国大学教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视如路人这一尴尬现状。其中对于目前我的现状有所启发的是:”心理的毛病往往起于生理的毛病,生理的损耗必酿成心理的损耗“。因为我最近半年来由于不良的情绪问题放纵自己熬夜,导致休息不好造成情绪不良,情绪不良被加重,导致更加休息不好,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当我看到了这句话,我打算以后尽量早睡,好好吃饭好啊后锻炼,照顾好身体,才能减少心理的损耗。
其次介绍了在这几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青年人在心理方面发生的三种不健康的感觉。其中包括压迫、寂寞、空虚三种不健康的感觉。压迫感觉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校不能使天赋的聪明与精力得到充分发展,这里学校的规章制度确实压迫了许多有才不得志的同学和学习上有进取心的同学。寂寞感觉中,解释分析了,为何大学生如此热衷于谈恋爱的现象,基于大学生血气方刚,比中年人和老年人更需要同情心的心理特点,一是家庭上得不到慰藉,二是学校里缺乏社会生活,人生最需要同情心的阶段不能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只能从异性的爱中获得那份“同情心“,又加上生理的需求,所以情谊一日投合,便特别坚强。所以大学生谈恋爱是一个极自然的现象,学校和社会应当适当教育,因势利导,纳于正轨,不使其泛滥横流。朱先生建议学校具体应当在异性中建立合理有合适的交际。空虚感觉中,青年人对于学术和艺术的不感兴趣,是造成青年人感到空虚的关键。而且他们常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把自己的生活空虚推论到一般人生的空虚。
然后分析了这三种不健康的感觉可能产生的后果:逐渐失去分辨是非的敏感与向上的意志,以“世故“为智慧,视腐浊为人之常情;缺乏青年人所应有的朝气,对一切缺乏真正的兴趣和浓厚的热情。这一方面,我也很有感触,我看着身边的同学逐渐失去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或迎合”世故“,为获得所谓的鲜花和掌声不择手段,或内卷起来,像只无头的苍蝇卷入狂风暴雨中。
最后提出了青年人如何医治自己、拯救自己。从三点着手,一是对于自己应有的勇气负起责任,不易庸碌人自期待,而是做出判断,对自己负责,这才是向上心的出发点;二是实事求是,不以环境为借口逃避自己的懒惰;三是明了自己的心病并自治,我学到了一种自治疗术,就是要时刻往好的方面想,也就是自信,相信万事万物以及自我都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勇气的来源就是自信!最后综合来说,自救就是一要自信,二要获取同情的同时,也要给予同情,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群居之乐,寂寞感觉不至发生,;三要多方活动,精力才能有所发泄,心灵有寄托,兴趣到处泉涌,则生活丰富,空虚感觉不至发生。
看完这篇文,我学到了要自省心理问题,听取朱先生的建议,成为一个心灵富足,身体健康,对社会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