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背景与育人目标
背景: 小A,某省高校理工科大二男生。大二第一学期因沉迷网络游戏、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导致第一学期末多门必修课课程不及格,累计挂科学分到达12学分,按照此情况继续大二下学期,小A面临降级至大二的学业危机。新学期伊始,小A表现出强烈的挫败感与自我否定,具体表现为:
情绪低落:长时间沉默寡言,回避同学,经常独来独往,生活中经常唉声叹气,自述“人生失败”“生活没有动力”。
回避行为:拒绝参加活动,刻意躲避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对降级预警情况不回应态度。
作息紊乱昼夜颠倒,饮食不规律,宿舍内务混乱。
育人目标:
1.心理疏导: 帮助小A正视必修课成绩,宣泄负面情绪,重建自我认知与价值感。
2.学业帮扶: 协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重修计划,恢复学习动力与习惯。
3.支持网络构建: 联动家庭、朋辈、专业力量,为其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4.生涯规划引导: 帮助其重新审视个人兴趣与能力,调整未来发展规划,找到新的目标和希望。
二、干预与实施过程
干预过程遵循“评估-稳定-支持-赋能-追踪”的路径,多维度协同推进。
1. 快速响应与心理评估(第1天):
辅导员在收到小A信号信息后,立即启动心理干预预案、
与小A谈话,通过观察、倾听进行初步心理评估,确认存在明显的抑郁情绪但无自杀风险。
建立基本信任关系,明确表达关心与支持,承诺共同面对困难。并安排其同宿舍的学生干部进行24小时初步“安全陪伴”。
紧急联系家长,告知情况严重性,要求家长尽快到校协同处理。同时预约学校心理咨询师。
2. 家校协同与专业介入(第2-3天):
家长到校沟通: 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与家长进行三方会谈。介绍小A现状、学校政策、干预计划。重点引导家长理解孩子困境,避免指责,表达关爱与支持意愿,共同商讨支持方案。家长态度从最初的震惊、愤怒转为理解与配合。
专业心理评估与初期咨询: 心理咨询中心进行标准化评估,结果显示小A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诊断为适应性障碍伴抑郁情绪。制定个体咨询计划,聚焦于情绪宣泄、认知调整(如“降级预警不等于人生失败”、“降级预警也不一定会降级”)、压力管理技巧学习。
3. 多维支持体系构建与学业重启(第2-16周):
学业支持小组:组建由学业导师、辅导员、优秀学生志愿者(“学业伙伴”)组成的支持小组。
学业伙伴: 提供同辈支持,协助制定详细的、分阶段的学期重修课表和学习计划,监督日常作息,分享学习方法和资源。
学业导师:定期面谈,跟踪学习进度,解答学业疑难,提供个性化指导。
辅导员:定期沟通,关注整体状态,协调资源。
强化心理咨询: 在情绪相对稳定后,咨询重点转向提升自我效能感、改善人际关系模式、时间管理与目标设定训练。
家庭支持深化: 辅导员定期与家长电话沟通,反馈小A进展(侧重积极变化),指导家长沟通方式(多倾听、少说教、表达信任),家庭成为重要的情感后盾而非压力源。
生活关怀:辅导员不定期走访宿舍,关注其生活环境,提醒规律作息。
4. 巩固赋能与生涯探索(第16周-学期末):
学业进展反馈与调整:学业支持小组与小A共同进行期末复习,调整学习策略,强化其“努力可见成效”的积极体验。
心理咨询深化: 探索学业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如专业兴趣缺失、逃避压力模式、早期挫折经历等),引导其思考个人优势、兴趣与未来可能的职业方向连接。
生涯规划初步介入: 辅导员老师提供简单咨询,引导其了解不同职业路径,思考毕业后的规划,将视野从“弥补过去”转向“规划未来”。
朋辈榜样交流: 邀请经历过学业挫折并成功走出的学长学姐进行小范围分享,增强其信心和希望感。
三、创新做法
1.“学业伙伴”精准嵌入:
突破传统师生帮扶模式,选拔和培训具有高度同理心、学业优秀、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志愿者担任“学业伙伴”。他们年龄相近、熟悉课程,能提供更接地气的学习支持、作息监督和情感陪伴,有效弥补了教师无法全天候关注的不足。
2. 家校沟通“双轨制”与指导:
信息轨: 辅导员定期向家长客观、结构化反馈学业进度、情绪状态、干预措施及所需家庭配合点。
情感-指导轨:辅导员为家长提供简短、聚焦的沟通技巧指导(如“积极倾听”、“‘我’信息表达”、“如何表达支持而非焦虑”),将家长转化为有效的支持者而非潜在的压力源。利用微信推送简短科普文章(如“如何与受挫大学生沟通”)。
3. 基于行为激活的“微习惯”重建: 针对小A动力严重不足的初期状态,学业支持小组与其共同设定极易达成、可量化的每日“微目标”,通过即时记录和微小奖励强化积极行为,逐步累积成就感和掌控感,为更复杂的学习任务重启奠定基础。
四、育人成效
经过一学期(约4个月)的系统干预,小A的状态发生显著积极转变:
1. 心理状态显著改善:
情绪明显稳定,SCL-90量表复测显示抑郁、焦虑等因子分降至正常范围。
消极念头消失,能主动表达感受和寻求帮助。
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自我效能感提升。
2. 学业步入正轨:
生活作息规律,能坚持上课,并认真听课学习。
完成当学期所有重修课程,平均成绩达到65分,较之前显著提升,无新挂科。
学习主动性和计划性增强,能利用学业伙伴等资源。
3. 社会功能恢复良好:
与家人沟通顺畅,家庭支持感增强。
对未来有初步思考,开始关注实习信息。
五、可推广经验
1. 建立“学业-心理”双轨联动的快速响应机制:对学业预警(特别是面临降级、退学)学生,辅导员与心理中心需建立信息互通与联合评估机制,第一时间识别潜在心理危机,避免单纯学业处理而忽视深层心理问题。
2. 推广“学业伙伴”朋辈支持模式:制度化选拔、培训、管理和激励优秀学生担任“学业伙伴”,为学业困难学生提供可持续、低成本、高接受度的日常支持。明确伙伴角色定位(支持者而非监督者)和边界(需及时向老师报告危机信号)。
3. 深化家校协同中的“家长赋能”: 家校沟通不仅是信息告知,更要包含对家长的情感支持和沟通技能指导。提供简明实用的指导材料,帮助家长成为学生康复路上的有效盟友。
4. 运用“行为激活”理念启动学业重建:对动力不足学生,从设定和达成“微习惯”入手,通过积累小成功重建信心和行为模式,比单纯灌输大道理或施压更有效。
5. 坚持长期跟踪与支持: 学业和心理危机的恢复非一蹴而就。即使学生状态好转,也需建立定期回访机制,提供持续关注和必要支持,预防问题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