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家校社专区
这堂开在大山里的思政课,见证了医者仁心的萌芽
重庆医科大学 姚露 黄霞2025-10-15
字号:AAA
重庆医科大学学子用脚步丈量了国情,用听诊器听到了民心。

“作为医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才能不‘飘’在空中?”这是我常问自己的问题。2025年8月底,我带着五名医学本科生,与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黄霞医生一起,行囊里装着听诊器、握力器和厚厚的调研问卷,走进彭水县香楠村,用一场“送医下乡”的志愿服务,找到了答案——最好的思政课,就在脚下这片广阔的乡土中国里。

1

坐落在重庆彭水摩围山与阿依河之间的香楠村,即是黄霞医生的故乡,也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世代聚居地,作为全国最后一批脱贫的地区,这片土地直到2020年才迎来全面脱贫时刻。独具民族特色的朱红色吊脚楼点缀在青山之间,令人心旷神怡。但健康的“脱贫”之路,似乎显得更为漫长。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老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但香楠村的许多老人仍因传统观念、身体机能衰退和家庭经济压力等因素,陷入“小病硬扛、大病拖延”的困境,其中一些老人甚至因“必须在家中去世,棺柩才能停放进堂屋”的习俗而不愿离家就医。我们此行,正是为了走向他们,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健康调研与内在能力评估,解读体检报告,有针对性地普及慢性病管理知识、安全用药常识和医保政策。更重要的是,送去一份温暖的关怀与陪伴。这不仅是一次送医下乡的志愿服务,更是一堂行走在乡土中国之中的“大思政课”,让同学们在躬身实践中倾听民声、感知国情,真正理解医学的温度和使命的重量。

一、初入香楠:理想照进现实的震撼

初入农户,学生们一开始还带着些许拘谨,愣愣地看着黄医生跟村民们交流,本以为他们是不习惯乡村环境,或是觉得内容无聊而走神,结果他们只是在默默学习。很快,他们开始尝试用略显生涩和书生气的方言问着预设好的问题。24级临床医学专业的韩科来自内蒙,原本担心语言障碍,当发现居然有两位村民能接受普通话访谈,惊喜雀跃。很快,问卷上的“视听觉、运动、情绪、认知、营养”五个维度,变成了眼前活生生的、令人揪心的案例。

2

一位87岁的老奶奶住在庙坡,和小儿子夫妇同住,双手关节已因类风湿而严重变形,每挪动一步都伴随着痛苦,但她仍然每天坚持做家务,负责晾晒粮食。学生问她为什么不去看病治疗,她喃喃地说:“周围很多人都走了,就我还不走。今天天黑了,又得一天;明天早上能起来,又得一夜。”也许,奶奶是等着那一天到来时,是安然躺在家中的。

另一位爷爷刚做了心脏起搏器手术,满脸骄傲的说:“儿子很孝顺,给我装的最贵的起搏器。”但由于子女工作繁忙无法陪伴,爷爷对自已的病情一知半解,对起搏器的工作情况及使用年限充满疑虑。他的老伴患乳腺癌,医生要求口服内分泌药物治疗五年,不到三年就停药了。问及原因,她说:“太麻烦了,药只能开十天,娃儿们都忙,我咋个好意思老是让他们带我去县里……”

我看着学生们的神情从茫然、好奇变为难以理解,再沉淀为一种复杂的沉默。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教科书上的一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背后是无数乡村老人难以言说的不便与隐忍;医保政策冰冷的数字,直接关系到一位老人是否敢于吃药。

二、倾听与共鸣:仁心在对话中萌芽

调研不只是询问,更是倾听。在农家院里,学生们围坐在老人身边,认真的学习着黄医生给老人们看胸片、读报告、做解释,自己也尝试着把平时学习到的医学知识与黄医生一起,分析病情。

3

24级临床医学专业的邓森予听到奶奶说经常不按时服药,就凑到奶奶耳边耐心的反复说:“奶奶,您必须要按时吃药啊,身体才能健健康康的。”

2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周煜涵在黄医生指导下,仔细的为村民盘算着:“爷爷,您有新农合医保,这个药报销完,一个月也就十几块钱,咱不能省这个钱,身体要紧啊!”老人浑浊的眼睛里,先是迷茫,然后闪过一丝希望的光亮。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思政教育中最宝贵的“价值引领”,正在发生。它不是我说教的,而是学生们在真实的苦痛与需求中,自发萌生的同情心与责任感。他们在日志里写道:“我们作为旁观者看着很难受,但爷爷却一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困难。”这种中国老人特有的坚韧与善良,深深刺痛了孩子们,也让他们对“生命”与“责任”有了重量级的认知。

三、成长与反思:田野上收获的“活”教材

几天下来,孩子们抬着胳膊比着谁晒得更黑,但我看到的是他们的眼睛越来越亮。每晚总结会上孩子们的见解,总给我和黄医生带来惊喜。

他们常感慨:“我终于懂了为什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4级麻醉医学专业的李雨桐开始思考“双向帮扶”的模式:“比如请老人教我们做农活、写书法,我们也借此帮他们分担一些体力劳动,同时在互动中传递关怀,彼此给予情感支持。”这是一种从“给予者”到“共建者”的身份转变,是走进生活、贴近土地的群众路线。

同学们还总结出“差异化科普”的策略:“对不重视疾病的老人,要严肃告知风险;对焦虑的老人,则要耐心安抚。”这不仅是沟通技巧,更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生动实践。

许多务实又温暖的想法不断涌现:推行“双科普”,既讲健康知识,也传递正确的医疗观念;组建八段锦队或广场舞队,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举办病情分享会,鼓励老人用自己的经历互相鼓励、促进就医意愿;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高发区域开展专项调研,通过纵向或横向的统计分析,深入探寻病因关联性……这些思考不再是停留在纸面的设想,而是真正从乡土生活中生长出来、切实服务于老年人的暖心方案。

而此行最大的收获,是大家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幸福与使命。“反观我们自己,还很年轻、身体健康,真的应该好好珍惜。”24级麻醉医学李鑫如是说。听老人讲述从前的苦与现在的甜,讲述乡村振兴为生活带来的改变;坐在有水有电有网的村屋里,一起观摩9.3阅兵仪式——那种内心升腾的民族自豪感和职业使命感,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给予的、最扎实的文化自信与职业信念。

四、教育侧记:最好的思政课在路上

这趟香楠村之行让我看到,入脑入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在书本里。它在那位忍痛微笑的老奶奶脸上,在那位算清医保账目后终于肯吃药的爷爷的眼神里,更在我的学生们从不知所措到主动思考、从旁观同情到真心共情的成长里。

他们用脚步丈量了国情,用听诊器听到了民心。在这场与社会现实的双向奔赴中,“人民”二字从一个宏大的概念,化作可感可触的生命故事;心中的那颗“仁心”的种子,破土发芽,迎风生长。而我们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办好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把他们引向这片广阔的、充满温度的天地,然后,放心地看着他们成长为一棵棵能遮风挡雨的大树——这或许就是"立德树人"最动人的模样。

文|姚露 重庆医科大学辅导员  黄霞 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全科医生

[责任编辑:杨虹]
重庆医科大学学子用脚步丈量了国情,用听诊器听到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