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积极心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和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是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延伸到学院、班级、宿舍和个人的关键阵地,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积极理性心态、营造和谐平安校园和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建设好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是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四级心理育人工作网络的关键途径,促进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建设普遍存在缺乏创新且适宜的心理育人理念,缺乏成熟且专业的育人组织,缺乏特色且有效的育人路径等困境。
一、案例概述
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有温度的教育,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进二级心理工作站建设。在学校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生命科学学院始终将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2018年创建生科树洞心理工作站,2020年入选学校首批心理工作站重点立项;2022年获评学校首批示范心理工作站称号(3个),努力将生科树洞心理工作站打造成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的“样板间”,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二级心理工作站建设模式,获评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心理健康教育精品)并在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培训班进行案例教学。
二、工作思路
华中师范大学生科树洞心理工作站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根据学院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相促相融,采取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的办法,构建基于生命赋能的“四度六维”二级心理辅导站新模式。生命赋能是指二级心理工作站建设从生命教育视角出发,要在涵养生命价值上下功夫,在培育生命品格上下功夫,在增强生命效能上下功夫;明确二级学院“心理育人有广度、心理教育有温度、心理帮扶有效度、心理成长有深度”的四度工作目标,形成以“热爱生命”为核心理念的“积极教育、全员培训、广泛宣传、谈心疏导、识别干预、转介帮扶”的“四度六维”学院心理育人工作格局,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时代新人,有效促进学院心理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级心理工作站是学院凝聚育人合力,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的重要阵地。生科树洞心理工作站通过以下举措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
(一)领导挂帅,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担任二级心理工作站站长,书记和院长担任学院危机应对领导小组组长。学院连续7年高质量召开心理联席会,邀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心理医生和学工等职能部门领导与会,学工组每学期邀请心理专家指导心理专题例会,聚焦心理育人路径与工作实效,共商共讨,集中研判。

(二)建章立制,完善学院心理育人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生命科学学院心理危机应对机制》、《生科树洞心理工作站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文件近十份并汇编成册,已构建学院视角下师生心理危机联动机制,院内协同、院外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学生生命安全。

(三)全员培训,提升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生科树洞心理工作站作为生科学子温暖的心灵小窝,学院提供心理育人场地保障和设置专项经费,配置1间专用心理辅导室和1间心理团体沙龙室,运营“生科树洞”倾听QQ和实体信箱。加强心理学专业力量,选聘指定具有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职辅导员担任学院心理联络员,具体指导心理工作站学生团队。




充分发挥朋辈育人力量,成立心理工作站学生运营团队,设置年级心理部长、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形成本科研究生全覆盖的朋辈互助网络。


发挥师范教育评价优势,探索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岗前培训的有效测评工具,设计岗前考试问卷,目前全院534人获得“高校心理委员慕课培训合格证书”,连续6年做到学院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全员“持证上岗”,培训方案在全校进行实施推广。

(四)广泛宣传,探索学院浸润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生科树洞心理工作站形成“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浸润式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培育积极生命品格。每周由学生选题、编辑制作一张心理知识海报,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和求助资源,目前已制作208期。由心理委员分享在各年级、班级、支部群里,累计浏览37万次;每月举办一期积极心理成长沙龙,累计举办49期,其中42期由团队带领者由朋辈心理骨干担任。

此外,工作站每周分享校内外心理活动资讯、心理讲座,团体辅导招募等信息近168次,班级心理委员转发近万次。

工作站每学期开展主题心理健康月和各班级至少开展1次心理班会,围绕学生成长困惑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如主题讲座、演讲比赛、心流DIY沙龙、艺术疗愈、园艺疗愈、成长训练营等,为成长补充心理维他命,增强生科学子幸福感。




(五)建档立卡,积极构建学院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工作站学工团队着力于高关怀个案管理与帮扶,提供个性化帮扶方案。
学工团队在“谈心疏导-识别干预-转介帮扶”下功夫,每周学工例会团体督导、研讨个案帮扶方案。为高关怀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与个性化帮扶方案,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时转介,在学生治疗、休学、复学再适应等阶段,做好沟通与支持。
四、育人实效
生科树洞心理工作站聚焦院系视角,积极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有趣的心育活动和研究,显著提升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帮助心理困难学生勇敢走出困境,起到了“育心育德,润物无声”的良好育人效果。
(一)学院心理安全风险显著下降,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明显提升。年度心理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自评分提升13%,对自己不满意的同学比例从23%下降至7%。近5年来,学院心理安全风险从45%降至10.3%。在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上,学院心理工作已形成“早求助,早发现、早帮扶”的良好态势。

(二)学院心理育人精品不断涌现,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成效显著。打造“积极心理成长沙龙”“植育系·好好养自己一次”“学习心理团体辅导”“心动力·幸福夜校”等精品活动课程,拍摄《如何好好睡觉》等心理微课,被“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大学生在线”收录报道,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作品,《人际关系的那些事》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示活动“优秀奖”,连续2年入选“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品牌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精品)。


(三)学院朋辈心理互助能力突出,朋辈榜样不断涌现。学院心理委员连续2年代表学校当选全国心理委员工作论坛副主席(2023年,2024年)并做主题报告,获评全国百佳心理委员称号。学院心理委员在湖北省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上做专题发言“去成为一道光”。心委团队参与华中师范大学第六届校园调研大赛获三等奖,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A类)。生科学子曾在校内心理健康类竞赛中获奖近10项,其中曾获校心理班会策划大赛第一名。
(四)学院心理工作站建设模式较为成熟,多次在省内外高校交流推广。学院心理工作多次被受到中国大学生在线、湖北思政网等省部级媒体关注报道14次。

工作站团队受邀参加共青团中央12355心理健康日现场活动,多次受邀赴华科、中南财大等兄弟院校做经验交流,并接待琼台师范学院、湖北省辅导员能力提升班等团队参观交流。当前,生科树洞心理工作站已成为学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五、经验启示
(一)育心亦育德,心理育人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温度。二级心理工作站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到学生工作的各环节,与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心理品质的时代新人。
(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二级心理工作站是面对学院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传递“热爱生命,勤于自助,善于求助,乐于互助”的健康理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建设重点在于营造信任、接纳、温暖、互助的健康氛围,难点在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帮扶。
(三)心理育人是一项团队工作,离不开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个人的支持。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建设需要学院上下一心,师生合力,共同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专业培养中的心育元素,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下一步,生科树洞心理工作站的建设重点是继续聚焦院系心理育人的“最后一米”,建设“朋辈心理辅导成长基地”,探索温暖有效的朋辈心理助人路径,力争做到“心理育人有广度、心理教育有温度、心理帮扶有效度、心理成长有深度”。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22Z406)和202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余璇,女,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专职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姚珂,男,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