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西南交通大学宁维卫教授主编的新著《人工智能与心理学:未来融合的探索》正式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为“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成果之一,是团队在心理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又一探索性研究成果。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未来融合的探索》以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背景,聚焦心理学的时代转型与技术融合。全书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逻辑、实践路径与未来趋势,尝试在“技术赋能人心”的新视野下,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心理健康、心理测评、心理干预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之路。
书中指出,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融合不是取代关系,而是相互赋能的过程。心理学为人工智能在人类行为、情感识别与心理建模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而人工智能则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推动心理科学的量化与智能化进程。书中从数据挖掘、AI测评、AI咨询等角度展开分析,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与应用中的双重价值——既能扩展心理学的研究边界,又能以新技术手段提升心理服务效能。


在编撰工作推进期间,宁维卫教授携团队对书稿内容进行了反复校正与修改,及时跟进最新的文献与政策,力求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脉搏同频。团队多次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议,围绕理论框架、模型结构与实践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与推敲,不断反复更改、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团队不仅停留于理论思辨,更突出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将研究成果尝试性地转化为心理咨询与智能助人领域的探索性实践,体现了理论思考、应用探索与科学普及的多重成果,努力让心理学中的咨询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在共情、回应与支持中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探索科技创新与心理关怀的有机结合。
宁维卫教授在序言中指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可以在记忆、情绪、思维加工、行为反应等方面为人工智能提供理论支持、而人工智能则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工具模型,二者在发展上有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互为补充。”本书以此为理论出发点,兼具学术性与前瞻性,既关注人工智能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也探讨了数字时代心理健康的新模式与伦理命题。
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团队在人工智能与心理学融合研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为未来“AI+心理健康”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启示。
撰稿人:宁太龙 图片:郭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