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桥西区逸夫回族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案例丨校园“阳光护心工程”
河北省 梁琛,刘雪婷2025-06-03
字号:AAA
张家口市桥西区逸夫回族小学做为河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市首个校园心理辅导站,在不断的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校园“阳光护心工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打造逸夫回族小学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创新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体系,促进了学校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六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链条

(一)调查了解建档,掌握学生心理状况

新生入校后,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学生基本情况。通过心理测试、心育班长的反馈、教师观察及心理教师咨询、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为有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开展心理咨询,做好学生个别辅导

坚持对全体生的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人际交往、家庭矛盾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个别辅导与跟踪,电话、信函、社会辅助教育活动等辅导方式最终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规范心理课时,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有效性,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为五、六年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两个年级学生开展每周一次“心育课堂”,且保证专职心理教师每周不少于8课时的授课时间并邀请专业的校外心理专家教师走进班级中定期为高年级的学生开展社会情感课、心理导向课、拓展训练课等课程。

(四)开展多元活动,培养学生阳光心态

学校将每年五月定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在每学期会联合校外资源,定期向家长、教师、学生开展心理团辅活动。还通过校园心灵舒缓操、校园心理故事绘本分享会、心理课桌操、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逐渐打开自我、释放自己,树立阳光健康心态。

(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长效宣传机制

合理利用本土网络宣传平台如:河山新闻张家口日报魅力桥西公众号媒体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宣传、信息发布、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校板报心理橱窗、校园心理广播等宣传阵地,营造校园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六)组建多彩艺术社团,丰富心育活动形式

学校开展了剪纸、合唱、足球、篮球、泥塑、编程、科学等社团活动,将心育内容与之结合,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外还结合校少先队开展心理游戏、心理小报、心理征文、心理电影、心理漫画、自我激励格言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二、创设“五助” 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模式

“五助”:教师辅助--家庭支助--学生自助--同伴互助--社会援助。

(一)教师辅助

联合市区高校,借鉴有用的经验方法,积极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掌握一定心理辅导技巧的班主任队伍和具有一定心理辅导专业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使全体教师不断增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意识并在实践中提高育心能力,以自己的人格引导学生从而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家庭支助

通过走进家庭沟通交流、开展家长心育课堂、发挥家委会功能、举办家长学校开设家庭心理教育专题讲座和定期开放家长接待日,提升家庭心理教育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社会援助

优化社会心理教育资源,通过联合有社会影响力的心理教育机构和本市有经验的心理研究学会发挥学校顾问团等作用,让学生的心灵及早与社会沟通,让社会的生活教育帮助他们,从而走向稳定走向成熟。

(四)同伴互助

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班长长效机制,成为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联络员,发挥本班心育班长的帮扶作用,形成在班级中能与同伴起诉,敢于表达内心的良好班级心育氛围,让学生在助人中自助,在互助中成长。

(五)学生自助

在教师、家庭、社会、同伴等的关心帮助下,学生能够认识自我,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悦纳自己,形成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人生价值观。


三、采用“五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方式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年龄,不同心理困难程度、年级不同进行分群体、分重点、分时期、分阶段、分方法,采用从“望”“闻”“问”“切”“引”五种有效的辅导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望”是指观察

通过观察大众学生的情绪、学习状况、群体发言、群体诉求。根据这些观察了解学生近期心理需求,可以开展一些必要的班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观察个别学生的言行举止和日常表现是否超出常规要求,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或年龄要求,观察他的行为在近一时期是否有很大的变化等,如发现有很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

(二)“闻”是指倾听

听学生本人是听他讲述的心理困惑,听他的想法、听他遇到的导火索事件、听他的感受、听他的痛苦等;听心育班长讲他的日常行为表现了解个体在班级中的当前状态;听其他同学讲述关于个体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可以帮助判断学生个人讲述的真实性,提高诊断的精准性;听班主任老师的讲述,可以更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听家长讲述可以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心路历程、特殊事件、社会支持系统等情况。多方面了解个体情况。

(三)“问”主要是指主动问询

在个体辅导时,我们的专职教师会主动询问学生个人的感受、问他的特殊或极端的经历、问他的诉求、问他的需要等。也会主动问询学生监护人,问学生之前的状况、问学生的经历、问学生的优点等。更多了解学生过去,更多的与学生的亲朋接触,与学生建立亲近的关系,使我们的帮扶计划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切”是指解决方法

根据自己的观察、倾听和询问,感受学生之感受,抓住事件导火索,分析引起学生心理困惑或痛苦的根源,这种根源一般会隐藏于学生的早期经历当中。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分析,判断学生心理出现困扰或问题的原因,梳理思路,制定解决方法和方案。

(五)“引”是指心理疏导

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训练。具体操作中,要根据不同的群体,个体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比如可以通过班会、群体的讨论会,团体辅导来进行,主要是改变不良认知、合理化、行为训练、个别心理咨询、就医等。


四、构建“九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模式

(一)独立课程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我校坚持在心育课堂教学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音乐学科、美术学科等知识,融会贯通,打造丰富的心育课堂

(二)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每天下午的相约4:30辅导活动,以学校心理辅导室为依托,在小型的团体辅导过程中,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辅导形式,引导学生互助。同时发现个体的心理困惑,并引导其定期参与个体辅导,助力学生走出心里阴霾。

(三)直接辅导与间接交流相结合

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以心理咨询室为基地的一对一的辅导,以学科渗透为基本途径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的。我校利用信箱、心理热线电话、黑板报与广播台的宣传、心理展板、心理绘本刊物、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方式建立教师与学生的间接沟通与交流。尽管方式不同,但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在体验、感悟、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心理品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专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相结合

由学校自主培养和引进的专兼职教师,从专业的角度选择不同的辅导内容与重点,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不同个案实施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学校还对班主任与青年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主题班会等方面特定的团体与个别心理辅导的作用,并将心理教育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使这些专任教师在各自领域与专职教师一起共同构筑心育的天空。

(五)关注学生与关注教师相结合

“助人者,先自助”,学校在大力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通过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教师角色适应、心理感悟、情绪控制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外,还组织过“幸福心世界”青年教师沙龙、“青蓝同辉”的老年教师经验传授会、“我想说声谢谢你”教师节等活动来丰富教职工的生活,用多彩的生活调节教师的职业倦怠,降低教师的职业压力,增进教师的人际交往。

(六)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我校成立心理工作室,组建了一支由负责心育工作的领导2名、1名专职教师、6名兼职教师的心理教师团队。曾开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沙盘游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以点带面,得出了更为丰富的根据指导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七)心理教育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学校把心理教育作为除了艺术教育、实践教育、体育教育、科技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六大育人品牌之一。坚持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在其他教育工作中做到多方位渗透,多维度的体现。

(八)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我校定期开展有关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发放相关资料。

(九)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积极联合张家口心理研究学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校园“阳光护心工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我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给学生充足的心理支持,缓解学生学业压力,给予学生本真的“关爱”,也帮助学校获得持续增长动力,提升整体组织效能。

图片均由张家口市桥西区逸夫回族小学提供

[责任编辑:杨虹]
张家口市桥西区逸夫回族小学做为河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市首个校园心理辅导站,在不断的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校园“阳光护心工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打造逸夫回族小学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创新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体系,促进了学校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