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第四中学沙盘游戏疗法案例丨冲出“爱”的樊篱走向自由林荫大道
河北省 李丽涛2025-06-03
字号:AAA
廊坊市第四中学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以培养人格健全少年为目标,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防优治”为工作指导,扎实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真正的父母之爱无疑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但这份“爱”的内核如果是父母自身的焦虑,那这份“爱”对于孩子来说就会是想要逃避的“樊篱”和“枷锁”。

本案例体现了医校协同,通过医院和学校双方的努力,更高效的帮助到存在心理问题的来访学生。心理教师运用有效的、具综合性的心理治疗系统—“沙盘游戏”,创造出自由、安全和受保护的空间,帮助来访学生找到了一个内在改变的途径,达到了帮助她从父母的焦虑营造的樊篱里分离出来的效果,同时帮助她迈向了逐步实现自己作为独立人的分化过程。

一、案例简介

(一)一般资料

小A,14岁,七年级,独生女。爸爸是一名公司中层领导,妈妈全职在家照顾孩子,爸爸性格较为强势,是家里的决策者,妈妈性格较为怯懦,是爸爸的顺从者。爸爸常年在异地工作,回家的频率大概是一个月回家一到两天。经详细询问和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不想上学,希望在家待着。

个人陈述:从七年级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去学校上学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每天睁开眼睛想到需要上学,就感到胸闷、烦躁,嗓子眼里像有一团东西堵在那里,有时会伴有头晕头疼、心慌、喘不上气、食欲不振等问题。因此,自己会恳求妈妈不去学校上学,或是直接躺在床上不起来。在学校时,对声音异常的敏感,总是会觉得周围环境非常吵闹,心情烦躁,易被激惹,和同学关系紧张。时刻觉得非常疲惫,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

从四年级开始就慢慢的出现类似状态,只是当时程度较轻,能够保证每天去上学,到初中后情况加剧,已经在北京安定医院进行了诊断,并根据医嘱开始服药,症状有所缓解,医生建议不休学。

妈妈对自己不来上学这件事情非常的焦虑:一是觉得她不上学就考不上大学,人生就毁掉了;二是担心爸爸会责怪她没带好女儿;三是更担忧自己将来会抱怨她没有督促自己坚持上学。并且妈妈认为自己是装的难受,就是为了逃避上学。爸爸则是一味指责,认为自己是一个“废物”,或者是讲一些人生大道理。

近来因为服药过量,曾到医院洗胃。小A的就诊医生建议可以辅助心理辅导。家长求助进行辅助沙盘游戏治疗,经班主任推荐,来到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希望能够通过沙盘辅助学生尽快从痛苦的状态里走出来。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言语流利,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意愿。从进入辅导室到叙述完毕,基本可以自如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在谈到上学问题时,情绪明显烦躁和焦虑。

妈妈反映:夫妻关系一般,自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孩子身上,孩子爸爸比较强势,总是对自己和孩子表现的不满意,孩子从小和爸爸关系疏离和紧张。小A从小就表现得特立独行,敏感多疑,很难和其他同学建立朋友关系。

班主任反映:从七年级入学开始,就喜欢独来独往,别人不经意的举动就会表现的情绪激动,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要求联系家长让自己回家。孩子妈妈存在焦虑情绪,总是怕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做不好。

二、问题及分析

(一)既往就诊经历及测试结果

2023年11月学生前往北京安定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抑郁倾向,并开具了口服药物。

根据班主任、家长和同学的反馈,在征得来访学生及

其家长的同意基础上填写了《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得分19分)和《GAD-7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得分17分),结果显示小A可能存在抑郁和焦虑问题。

(二)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1)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2)小A现在14岁,正处在被称为“危机期”和“危险期”的青春期,心理上存在着多种冲突,情绪缺乏稳定性。

2.社会原因

(1)初中学业压力增大,加之新学校是重点初中,面对众多优秀学生,焦虑情绪增加,妈妈的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到了自己,总怕自己让妈妈失望。

(2)小A父母的关系并不融洽,会频繁发生争吵,经常将争吵的原因归咎为小A,这就造成了她自罪的倾向。

(3)同伴关系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小A喜欢独处,缺乏能够交心的朋友,找不到宣泄的出口。

3.心理原因

(1)性格因素:倔强要强、敏感、不善与人交往。

(2)偏执观念: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因为自己有病就区别对待自己,自己是父母关系不和的源头。

(3)伴随躯体症状的加剧:失眠、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越来越严重。

三、辅导思路和方法

(一)主要辅导方法:沙盘游戏疗法

沙盘游戏疗法是一种表达性及投射性心理治疗方法,咨询师为来访者营造自由、安全、受保护的场域,来访者在沙盘中运用象征性沙具来构建其心理世界、成长中的经历与创伤或某些未完成的人生事件[1]

根据小A以上的具体情况,评估适用沙盘游戏疗法。

(二)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建立咨询关系,确定辅导目标

初次访谈,与小A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重中之重。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小A尽情倾诉,与她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协商确定辅导目标:运用沙盘疗法辅助医院心理治疗,降低其焦虑和抑郁情绪。

小A跟随我的指导语,用了大概十分钟的时间制作了自己的第一个沙盘,并将它命名为——极乐净土。

小A的沙盘作品和主题都显示出她想要找到一个安全和放松的环境,她内心的冲突展现了出来,让我看到了她内心想要逃离而又无能为力的痛苦。

密不透风的篱笆和坚固的城楼都显示出小A内心缺乏安全感。笼子显示出她好像被某些东西束缚住了,想要逃离(和她的探讨中显示是妈妈的焦虑和爸爸的控制)。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倒立的神像和男性沙具,就此我请教了我的同辈督导,结合沙具摆放的位置,大概是对爸爸的说教的一种不认可和反抗。而篱笆外的人,则是随时想要闯进自己安全的极乐净土的人们,这些都能看到小A有较大的焦虑。

第二次辅导:疗愈

第二次心理辅导时小A早早的来到心理辅导室,看的出来她比较认可上次的辅导效果。我们首先谈了谈这一周小A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值,之后进行了第二次沙盘制作。

小A将第二次沙盘作品命名为——藏起来的圣诞老人。通过探讨,小A认为能代表自己的是从桥上走下来的小姑娘,她似乎已经愿意从“樊篱”里走出来,走向林荫大道,寻找有许多礼物的圣诞老人。同时,桥上还有三个小女孩儿,通过交流,确定了是小A开始愿意接受的三个朋友。四个人似乎要开始进行一个团体完成的活动,完成一个团队作品。从第二个沙盘作品当中可以看出,小A有了更多的生命力(树木和草坪)和愿意沟通(桥)的意愿。

四、辅导效果

运用沙盘游戏疗法辅助小A心理治疗的效果明显,小A的药量在复诊的时候减少了一半。班主任反馈小A精神状态良好,开始愿意和座位周围的几名同学沟通了,同时妈妈反馈小A开始慢慢愿意和爸爸平静的交流了。

两次的沙盘游戏辅导,达到了预期目标,后期还会继续跟进。

五、经验和启示  

小A的案例表面看是她出现了问题,其实通露出了许多家庭的问题,夫妻关系的不和睦,焦虑情绪的代际传递等等,当父母将自己本身的焦虑通过合理的理由,比如让孩子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将来找到好工作,这样的貌似是“爱”的外衣,加注到孩子身上,可能捆绑住他们成长的羽翼,变成禁锢住孩子的樊篱,导致他们无法走向自己自由的林荫大道。

沙盘游戏作为一种表达性艺术疗法,能够为来访学生创造自由、安全、受保护的环境,从而很好的消除他们的阻抗,帮助他们进入内在疗愈。当然,如果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方式代替沙盘游戏疗法,例如绘画、音乐和叙事等。无论是采用任何方式,我们的初心都应该是为孩子营造一个没有危险和威胁,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场域。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道阻且长需要我们行而不辍,我也始终相信未来可期,繁花似锦。

参考文献

[1]钟代玲  叶存春.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沙盘游戏在心理咨询中的实例应用.心理月刊[J],2021,18(1):196-198.

图片均由廊坊市第四中学提供


[责任编辑:杨虹]
廊坊市第四中学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以培养人格健全少年为目标,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防优治”为工作指导,扎实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